踐行“四新”,“新”字為要。過去一年,陜汽在新材料研究與應用之路上,動作頻頻,碩果累累,成為踐行“四新”路上實現新突破的新引擎。
超材料開辟“新賽道”
材料輕量化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主要途徑,當前輕量化主要以高強鋼、鋁合金、纖維復合材料為主,選擇自由度較低,并且在輕量化應用中很難與碰撞安全、疲勞耐久等相平衡。為解決這一問題,陜汽旗下德創未來瞄準國際上重點關注的戰略前沿新技術,開展超材料技術研究。
黃森是德創未來吸納的近300名高級專業人才之一,作為超材料研究項目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從聲學超材料領域入手,突破大規模制備工藝瓶頸,相比原有聲學材料,尺寸和重量均降低30%以上,降噪性能提升70%。2022年落地國內首款模塊式聲學超材料全消聲室,2023年開發完成聲學降噪面板和車用超材料聲學包,當前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
同時,針對車輛輕量化,項目團隊提出了金屬和纖維復合材料技術路線,在國內首次開展輕量化折紙超材料的批產工藝開發,使車身用材、車載儲氫系統降重量40%以上。目前已完成工藝開發,預計今年可實現市場化應用。
該項目及相關技術成果已先后榮獲第11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新能源汽車行業初創組一等獎、2022年陜西省創新方法大賽二等獎、2023年陜西省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取得超材料發明專利授權8項。
傳統材料玩出“新花樣”
在商用車輕量化大趨勢下,車橋作為汽車承載、驅動與轉向的核心部件,既要“支撐有力”,也需“動作靈巧”。
董立社從大學畢業進入漢德車橋至今已近40年,一直從事車橋材料研究,是名副其實的車橋材料專家。為配合整車輕量化落地,從2021年開始,他帶領團隊開展了一項“集成式鑄造橋殼研究與應用”。
集成式鑄造橋殼采用高強度材料集成化設計,相較傳統的沖焊橋殼,集成式鑄造橋殼將相關部件一體鑄造成型,有效減少整橋零件數量,實現單橋重量減少75Kg左右,每年降低成本約500萬元。不僅如此,集成式鑄造橋殼還大幅提升了加工和裝配效率。2023年,該項目榮獲陜西省企業“三新三小”創新競賽一等獎。
復合材料助力“新突破”
歐德橡塑是陜西德信旗下汽車零部件企業之一,除了圍繞汽車橡膠和塑料產品設計與生產,復合材料的研究與應用也越來越成為其重要業務模塊之一。
在當前商用車市場領域,汽車輕量化技術還主要集中在高強鋼、高強鋁等金屬材料的應用,復合材料潛力巨大。歐德橡塑看準這一時機,圍繞復合材料在汽車零部件輕量化、結構設計、質量驗證與控制等方面主動開展研究,為陜汽整車“強筋健骨,減脂增肌”。
技術出身的張煒現任歐德橡塑副總經理,至今仍兼任研發部長職務,是新型復合材料汽車輕量化零部件研發項目負責人。“與傳統鑄件或鈑金件相比,復合材料零部件不僅在耐疲勞、耐腐蝕和抗振動等特性上更有優勢,還可以大幅減輕結構重量,生產過程工藝性更好、污染與排放更低”,張煒說。據介紹,由于國內復合材料應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及乘用車市場,要想實現在商用車領域自主設計開發,難度較大。
項目團隊充分研究復合材料的特性和成型特點,克服結構優化、連接技術等瓶頸,有效解決了整車輕量化和可靠性需求,實現了新型復合材料在商用車輕量化零部件的首次應用。2023年,該項目獲得陜西省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
截至目前,歐德橡塑已累計投資超過1200萬元,擁有西部地區領先的高分子材料檢測實驗室,新建或在建四條復合材料產品產線,建成后將形成年產汽車配件30萬套的產能,是西北地區最先進的復合材料輕量化部件生產單元。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崔家亮 李青)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