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約為1.94億。按每人每學期使用10張塑料書皮計算,每學期至少就有19.4億張塑料書皮每日陪伴在孩子身邊。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又到了書皮最暢銷的時候。央視網記者在淘寶中搜索“書皮”,一個月內銷量過萬的店鋪超過60家,其中有6家店鋪月銷量超過10萬。
塑料書皮是否有毒?
近日,網絡上關于“塑料書皮有毒”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網絡上有關“塑料書皮有毒”的文章中提到兩種毒性物質,分別為鄰苯二甲酸酯和多環芳烴。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傳統的增塑劑,被普遍應用于玩具、食品包裝材料、個人護理用品(如指甲油、頭發噴霧劑、香皂和洗發液)等產品中,甚至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多環芳烴具有致癌性,會對人體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損等造成多種危害。
央視《共同關注》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塑料書皮,材質主要為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其中以聚丙烯PP材質的最多,書皮類型則分為自粘式和包套式兩種。
記者分別從實體文具店以及網店購買了PVC和PP材質的自粘式、包套式書皮,并對其進行化學檢驗。檢測結果顯示,送檢的PP材質包書皮中并未發現增塑劑和多環芳烴,而在PVC材質的包書皮中則發現了少量增塑劑和少量多環芳烴。
不過,檢測出多環芳烴也并不意味著塑料書皮“有毒”。中國科學院極端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宗波表示,毒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論是鄰苯二甲酸酯,還是多芳環烴,“即使它含有(毒性),它在一定的限量以下,也是對人體無害的。”
塑料書皮是否應該被限制使用?
圍繞著塑料書皮的爭議,除是否有毒之外,還有塑料書皮是否應被限制使用。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何品晶表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塑料書皮的材質,諸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都是不可降解的。和其他塑料制品一樣,塑料書皮被廢棄后會長久地存在于自然環境中,造成“白色污染”。
在關于是否要限制使用塑料書皮的討論中,有網友認為如今大多數城市都已實行垃圾分類,塑料作為可回收垃圾,只要回收再利用就可以了。針對這一觀點,何品晶教授解釋稱,塑料回收不像金屬這類物質,前者的回收難度要高得多。不同的金屬,其密度、電屬性和磁屬性甚至顏色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不管是人工還是機器分揀都比較容易。
然而,塑料的情況則完全相反。因為分揀塑料的系統太復雜,現實中大部分塑料都被焚化或者填埋了。不同種類塑料的密度跨越范圍非常小,而且現在有很多塑料包裝都是幾種塑料的混合物,回收時很難做到按材質分類。因此,現階段塑料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這就讓塑料再利用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另外,即便塑料可以回收,也是一種降級回收,即回收后的材料比原材料在質量和功能上都有降低的回收。何品晶教授稱,目前大多數塑料的再生資源回收,都是將其重新應用生產成為質量較差的新塑料制品,比如我們在菜市場買菜時商販使用的黑色、紅色等深色塑料袋,“它們聞起來味道很大,里面摻雜了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張磊副教授表示,包括塑料書皮在內的塑料制品一旦沒有被有效回收,便會產生一系列后續影響。首先,從健康角度出發,塑料書皮、塑料玩具等塑料制品會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其次,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而我國中小學生每學期用掉超19.4億張塑料書皮,長遠來看會加大我國的能源壓力。最后,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如聚氯乙烯PVC這類含氯的塑料材質垃圾,在焚燒時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二惡英”,此物質久久懸浮于空氣中,會對人體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張磊表示,當前仍有多數中小學強制學生使用塑料書皮,某種程度上這與國家塑料治理戰略是相悖的。何品晶教授對此持同樣的觀點,“這是一種對環境不友好的消費習慣,并且這種塑料制品并不是必需的。”
2019年10月,教育部、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根據國家“限塑”要求,努力實現“無塑開學季”。通知提到,使用塑料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有些不合格的塑料書皮含有甲醛和苯,對于兒童的神經系統和體格發育有影響。
何品晶教授表示,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做起。“我建議大家盡量別包書,如果包盡量用不含塑的紙張來包,如果非要用塑料包盡量別用PVC包,如果用PP包盡量別選五顏六色的塑料。”